找到相关内容1032篇,用时2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为什么说梦境也是意识心现量境界而非比量境界?

    意识其实仍然是如理作去分别计度,只是不知那是梦境罢了;如果知道那是梦境,意识就不会对恶境紧张,也不会对顺境贪乐。   如果清醒位现实境界五尘,也会如同梦境一样快速变动的话,意识仍然会如同梦境中...不如理作;一般所谓不如理作,只是因为梦境中意识不知道那是梦境而误以为真,所以才说是不如理作;如果梦境中五尘境界永远如同现实世界中一样「合理」运行,则梦境中意识当然也会如同清醒位一样应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10038711.html
  • 无著唯识思想

    无著唯识思想   徐绍强   内容提要:本文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无著唯识思想。分析了无著关于阿赖耶识、各种论述,认为无著把分解成意根和染污二个方面,但在具体运用时表现出了偏重染污特点...主体精神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心、、识三个方面。无著认为,相对于心、、识而言,阿赖耶识也叫作“心”。《摄大乘论》卷上云:   “(阿赖耶识)或说名心,如佛世尊所言心、、识。”⑤   称阿赖耶识为心...

    徐绍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947067.html
  • 法念住

      法念住只是无间根本作完成。所谓无间,就是无间断根本作;  根本作就是不断无常,不断去作苦,不断去作无我。  不断在吸气时候作无常,在呼气时候作苦,在吸气时候又作苦,  在呼气时候作无我。这叫出入息念配合无常观、苦观、无我观。  法念住:如实知见  十三.体验无常而不抓,没有什么放不下,念念导向舍:体会已生都是境,未生是心,无常遍处;以法为「」,以...

    张大卿 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2148809.html
  • 净心法要 插图版

    之前,首先提出最核心要点,然后依此具体展开四种观法。 乙二、宣说要义 一、总说: 所有三有诸过患,自心烦恼力所生, 非理作烦恼因,如理作能除彼。 所有生老病死等过患,不是无因而生,也不是他人加于自身。 唯一是由自心烦恼力量所产生。 引生烦恼主因是非理作,而以如理作能遣除非理作。 ...

    全知麦彭仁波切 [造] 益西彭措堪布 [译讲]

    |净心|多体观|无常观|苦观|无我观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09380919978.html
  • 灭除嗔心三要义:永不抱怨

    夜不成眠,没有半点快乐可言。嗔心生起之后,还会严重影响自己身体健康,如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脏受损、消化功能退失等,严重甚至直接危害自己生命。   嗔心使自己内心专注于事物不悦一面,从而丧失...ldquo;断定对境危害自己”思想,在“我爱执”作用下内心自然就会引发“对境不悦、不好”看法;一旦有了这种看法,内心就会忧恼;忧恼积聚到一定...

    明如居士

    灭除嗔心|三要义|永不抱怨|放生心语|明如居士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35801325575.html
  • 坚定正知正念抵挡住魔考

    悭垢,而开启了信心之门,能承接佛陀涓涓甘露法水。因为对正知见坚定信心与忍可,对于外来魔考,心中毫不动摇。什么是魔?无论是顺己一念贪心,还是违逆己一念嗔心,都考验着我们对佛法信顺度。然而... 最胜受佛度化缘   舍卫城中,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。家中非常富裕,但是为人悭贪。不管任何人,只要前来乞讨,他一定不由分说地将其赶走。为了防止盗贼宵小,他设计了七重坚固大铜门来维护安全。同时,...

    中台世界

    皈依|戒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1337267785.html
  • 犯淫病吃药无效原因何在

    。”   道人交待贾瑞天天照看“风月宝鉴”,就可保住性命,内义即:不能间断如理作,应天天观想不净等。   “宝镜可以两面照人,但不能照正面,只可照背面”,即:我们看任何一种对境都有两面,以迷乱习气力直接显现虚假之相,是正面,而隐藏真实一面,则是背面。照正面是非理作,必定出不了生死;照背面即如理作,可保全自身。所以道人说:这是专治邪思妄动之症。“邪思妄动”即分别念风吹动了。 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戒淫|烦恼|非理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6441718953.html
  • 佛教对精神与物质解释

    世界也是如此,通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感觉和思维功能,与客观事物接触,产生喜、怒、哀、乐情绪,产生你、我、他假相,产生各种意识概念,造出各种善恶行为。   怎样看待佛学上精神与物质关系呢?佛学...藏在它里面,成为潜在势力。我们身、口、所作所为,或善或恶,都能影响藏识,等到机缘成熟,便发现于外,成为善恶行为。现行再影响藏识,成为种子。如是辗转相生,生生死死,循环不绝,佛教认为这就是生命起源...

    惠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30853876.html
  • “佛教”这名称根本意思及其所要处理问题 (中)

    具备了上文 (A.1) 特性,所以人类除了敬畏神之外,还应该全心全爱神 (原因:神是一切美好赐予者,为此人类应该时常心存感恩,并以爱回馈之)、同时又应该全心全爱所有人 (一种没有计较、分别...“佛教”这名称根本意思及其所要处理问题 (中)  (谈“佛教”与“宗教”关系 1)  撰文:李景邦  (2)“宗教”就是“创教人言教、身教”这个定义在宗教世界中是否普及?能否引用到其他大宗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0959995.html
  • 言意之辨人生哲学意义

    等人对言与理解来看,不仅仅是一种观点,而是道。道不仅仅是宇宙间规律,更是一种境界与自由。得意忘言已经超越了知识局限,与体验和直觉融为一体,成为一种修行方法。因此,仅仅以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来理解得意忘言,是无法理解中国哲学真正精神。   关键字:言、、道、知识、智慧  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现象。多少年来,我们一直都是从认识论角度去看这一现象。然而,事实上,仅仅用西方...

    沈顺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5660048.html